川北灯戏,发源于四川省南充市,是川北地区历史最悠久、群众基础最深厚的民间戏曲形式之一。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(1522-1566),《阆中县志》记载:“ 五月十五瘟祖会,演灯戏十日,每夜焚香如雾,火光不息,其所为灯山者,亦如上元时。”早期灯戏脱胎于巫傩文化,与端公戏、坛戏、傩戏紧密关联,融合了祭神祈福的宗教仪式与民间娱乐功能。清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期,乾隆四十七年(1782)《苍溪县志》描述“上元,放花灯,演灯戏”,表明灯戏已从乡村庙会走向城镇舞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