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 页  |  本馆概况  |  新闻快递  |  群文活动  |  非遗保护  |  高坪文学  |  艺术名人  |  免费开放  |  美术馆
 
 
高坪文学 您的位置:首页 >> 高坪文学
唐浩源 | 赓续苏轼精神返乡之路,重现东坡理想世界国度 ——评《苏东坡的理想国》
双击自动滚屏      添加时间:2025/4/8      浏览次数:27      信息录入:admin      【字体:

习总书记在参观三苏祠时指出:“一滴水可以见太阳,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”苏轼,作为眉山三苏祠曾经的主人,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、书法家、政治家,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精神魅力,被林语堂称之为:“始终富有生命活力”的伟大文人,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座巍峨丰碑。作家沈荣均的作品《苏东坡的理想国》,从“苏东坡的可能性”描写出发,将苏轼的个人命运与北宋的社会发展相结合,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文风貌。通过对苏轼与友人交往、仕途起伏、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深入剖析,揭示了苏轼理想国构建的深层动因,以及他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相融合的写作手法,用考证、用感触、用共情,使读者用“精神返乡”的阅读视角,理解这位“一肚子不合时宜”的文化巨匠理想国度。

一、苏轼的理想国,巴蜀大地与游子的血肉相连。

苏轼出生于四川的眉山,正如丹纳在《艺术哲学》写道:“每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,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品。”眉山的水土滋养了他的文学创作、艺术追求和人生哲学。正如《苏东坡的理想国》一书引用的《白鹤堂文集》中所言:“两宋时人文之盛,莫盛于蜀,蜀莫盛于眉”。繁华兴盛的印刷行业、遍布四处的家学私学、富有寓意的巴蜀风物、家族成员的榜样作用,共同为苏轼在巴蜀的童年和青年时期,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与充足的创作灵感。另外,巴蜀的山水也为他提供了日后思乡念乡的素材,更激发了他对人生的乐观豁达态度,以及对社会基层治理的思考。在仕途遭遇不顺,萌生归隐山林念头时,苏轼便在《菩萨蛮·买田阳羡吾将老》写道:“买田阳羡吾将老,从来只为溪山好。”这不仅是对常州阳羡安心修身风景的认可,更是对巴蜀故土的深情凝望,尤其是当苏轼说出当地的独山是“此山似蜀”,更说明巴蜀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,早已成为他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苏轼的思乡念乡之情如水,流淌着、滋润着、慰籍着这么一位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沧桑且平静的灵魂。

此外,作者在书中指出苏轼与家乡的竹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,在其作品《答任师中家汉工》中,苏轼描绘自家环境是“门前万杆竹,堂上四库书”,即便时光流转至今日,三苏祠的竹林依旧高大郁郁葱葱,仿佛时隔千年静候未归的主人。事实上,在一点可以和唐朝诗人杜甫形成对比参照,当苏轼和杜甫在自我情感的倾吐时,杜甫依旧是写实主义的,在天水生活困顿之际,他依靠朋友接济和采药维持生计,其诗句是:“天寒翠袖薄,日暮倚修竹”。而苏轼的作品中中,却更显现出现实主义中“我”的先驱特质,从“我”的精神出发,诗句表达出“宁可食无肉,不肯居无竹”的主观生活态度,而在画作中,他将竹子描绘成主观的“我竹”,而“不类竹”,竹子在他的笔下呈现的颜色是红色的,正如其精神世界一般,遵于规矩而不拘泥于规矩中,情感一经倾泄如江河奔流不可收拾。

二、苏轼的理想国,理想主义与现况的碰撞融合。

苏轼的一生,是理想世界与现实情况不断碰撞的历程。他年少成名多地为官,致力务实政绩,造福一方民众,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,但现实政治的复杂多变,两党的相互扎碾使他壮志难酬,甚至遭遇生死存亡的乌台诗案。在《苏东坡的理想国》一书中,作者特意将苏东坡与王安石对比分析:宋神宗和王安石在朝廷受理各类奏折,他们视大宋为一个可精确量化的理性实体,税赋的额度、徭役的摊派、人口的增减、政策的延续等等,都是评价官员与改革地方的重要方式与参考依据,而苏轼则不同,他愿意倾听底层的声音,哪怕是央求他求雨的荒谬要求,也会因事后连续三天的降雨所欣喜若狂,创作了名篇《喜雨亭记》。苏轼在政治治理上是有温度的,更愿意去触摸大宋王朝的细腻肌理,为其赋予细节与色彩。不幸的是,自上而下的治理理念与自下而上的民意呼吁相一碰撞,使他在乌台诗案中成为了牺牲品,一路贬谪黄州和汝州,然而,正是他在现实与理想相撞的支离破碎中,选择“我即渊明,渊明即我”的自我和解,用超然态度去面对挫折和困境,成就他在人格魅力、文学创作和艺术追求上具备了伟大“殉道者”的光辉,创作出大量朗朗上口、充满温度、思想深刻的传世佳作,如《前赤壁赋》《后赤壁赋》《题西林壁》等,作为后人仰望的苏轼理想国的精神写照。

三、苏轼的理想国,历史长河与精神的共鸣互通。

《苏东坡的理想国》一书中,笔者谈到苏轼《寒食帖》对自己的深远影响,以前的他在陌生城市,面对焦虑与迷茫不知归处,苏轼的作品魅力,以及蕴藏的思想能量,与现代的笔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,使他获得了精神的慰藉和灵魂的抚摸,正如《临江仙·送钱牧父》写道: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”,此时这两个灵魂依托现实种种遭遇,构筑自我的乌托邦国度,即使隔着漫长的历史长河,也展开关于精神救赎的深情谈话。苏轼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,不仅对古代的中国产生广泛的影响,也对当代的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。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对自由状态的内心向往、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,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慷慨承担,是与目前国人的思想世界高度契合的。作家沈荣均的《苏东坡的理想国》一书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阅读苏轼文学经典,领略苏轼精神国度的契机与台阶。

苏轼的诗篇、书法、绘画,正如漫天的璀璨星辰,洋洋洒洒遍布天空,照亮了中华文化的天穹,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学习典范与精神楷模。在《苏东坡的理想国》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描写中,苏轼所构想的“理想国”,不仅是他个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,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,激励着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怡然自乐不断奋进。因此,重新审视苏轼的精神遗产,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,更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思想遗产与积极的现实表达,使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自信。苏轼的理想国,它是历史的积淀,它是文化的传承,它更是精神的共鸣,丰富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经典宝库,也引导了我们蓬勃发展的文学作品创作,更滋补了我们共鸣互通的精神理想国度。

(作者供职于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)

 
 
| 收藏本页 | 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
  上一篇: 冯俊龙 | 笑迎“狗日的中年”
  下一篇: 余小曲 | 四川格律体新诗的发展
 
相关阅读:
杨明强 | 定风波•彭州书香(外一 (阅读13次) [2025/5/6]
从绝望到重生:一位脊髓损伤患者的求医路 (阅读12次) [2025/5/6]
袁天文 | 阆中石犀牛的千年守望 (阅读7次) [2025/5/6]
蔡长宜:四月诗话计日筹(2025,计三十四曲) (阅读11次) [2025/5/6]
范一尘 | 在织锦诗韵里寻找精神原乡 (阅读13次) [2025/5/6]
 
 
建议使用IE6以上版本浏览器,在1024*768屏幕分辨率下浏览本网站
版权所有 高坪区文化馆 (C)2008-2013 www.gpwhg.cn, All Rights Reserved
电话:0817-6015603  地址: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永丰路二段   邮编:637100   川公网安备51130302000207号   本站访问量:4704661   蜀ICP备2023029787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