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 页  |  本馆概况  |  新闻快递  |  群文活动  |  非遗保护  |  高坪文学  |  艺术名人  |  免费开放  |  美术馆
 
 
非遗保护 您的位置:首页 >> 非遗保护
古渔雁民间故事
双击自动滚屏      添加时间:2024/5/20      浏览次数:1332      信息录入:admin      【字体:

   古往今来,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小镇一直是特殊的打鱼人群体——“古渔雁”的落脚聚集之地。持这一生计的打鱼人没有远海捕捞的实力,只能像候鸟一样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迁徙,在江河入海口的滩涂及浅海捕鱼捞虾。因这一群体沿袭的是一种不定居的原始渔猎生计,故辽河口民间称其为“古渔雁”。
  二界沟的古渔雁主要是从华北的冀中、冀东地区通过旱陆和水陆迁徙到此地的打鱼人,他们是古渔雁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与传承者。由于生计的特殊性,古渔雁民间文学和一般海岛渔村的民间文学有很大的不同。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文化遗韵对该群体的历史与生活、习俗与传统、信仰与文化创造等有全方位的反映。在形式方面,古渔雁民间文学篇幅短小,情节简单,内容原始,较少发展和变化。
  二界沟的古渔雁民间文学蕴藏丰厚。近十多年来,当地文化部门曾挖掘、采录有近千则解释古船网由来和反映原始渔捞生活的神话、故事和传说,并搜集渔歌一千余首。古渔雁的后代、渔民出身的文化人刘则亭能讲述数百则有关古渔雁的故事和传说,是古渔雁民间文化的重要传承人。
  由于生计的特殊性,古渔雁群体在我国历代社会都处于边缘状态,文献对其极少记载。古渔雁民间文学以口述史的方式记述和反映了这一古老的生计方式,具有重要的历史、文化和科学价值。近年来,这一生计方式在我国沿海及世界各海口区域多已中断,老一辈的古渔雁也相继离世,古渔雁民间文学濒临消亡。基于此,辽河入海口二界沟尚存的古渔雁民间文学更显珍贵,急需进行保护。

 
 
| 收藏本页 | 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
  上一篇: 走马镇民间故事
  下一篇: 河间歌诗
 
相关阅读:
春节之源的年俗 (阅读13次) [2025/4/28]
川北灯戏 (阅读11次) [2025/4/28]
千人一“面” 指尖塑万象‖迭佳壹 (阅读13次) [2025/4/28]
抿抿甜!用一勺糖,让世界尝到成都的甜 (阅读10次) [2025/4/28]
竹编非遗技能大赛 工匠品牌助力乡村 (阅读51次) [2025/3/10]
 
 
建议使用IE6以上版本浏览器,在1024*768屏幕分辨率下浏览本网站
版权所有 高坪区文化馆 (C)2008-2013 www.gpwhg.cn, All Rights Reserved
电话:0817-6015603  地址: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永丰路二段   邮编:637100   川公网安备51130302000207号   本站访问量:4704508   蜀ICP备2023029787号-2